还记得两边是纸杯,中间连着线的“土电话”吗?它背后蕴藏着什么科学知识?14日上午,江北区洋河花园小学校科学教师陈慧敏在江津区滨江四牌坊小学,以引导、互动的形式,给学生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科学课。
“大家在玩耍的过程中发现,当中间的连线是绷直的时候,对方的声音我们能清楚听见。但当线弯曲时,声音就会模糊甚至听不见,这是为什么呢?”陈慧敏引导学生思考。
江北区洋河小学教师陈慧敏执教课例《传递声音》。主办方供图
“我觉得这就像过山车和直路的差别。当线是直线时,前方没有阻碍,声音很容易传播。线如果是弯的,便像过山车,如果没有外力推动,过山车,也就是本实验中的声音,就很难动起来。”一名学生说。
“我有补充!我认为这和声音的传播速度有关!”“我发现这和人一样,走平路很容易,上坡时最费力气。”……不同于传统课堂的老师“讲”、学生“听”,在这堂课上,学生们“七嘴八舌”,主动探索问题,成为绝对主角。
同学们积极实验、讨论。赵瀚宇摄
答案也不是唯一。老师通过激起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好问、勤思的天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和发挥。
这是2023年秋季学期重庆市思维型科学探究实践展示交流活动现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教研工作方式,提高科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科学课堂教学质量,重庆市各区县教研员、分管科学教学的学校领导、科学教研组长、科学骨干教师等齐聚一堂,通过学习、交流《传递声音》《让沉的材料浮起来》《种子里孕育新生命》《我们的过山车》等4堂课例,探究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如何深度参与。
大渡口区实验小学教师谭成燕执教课例《让沉的材料浮起来》。主办方供图
江津区滨江四牌坊小学教师李静执教课例《我们的过山车》。主办方供图
九龙坡区森林小学教师何俊卿执教课例《种子里孕育新生命》。主办方供图
精彩的课例,引得台下科学教师们频频记笔记、拍视频。走廊上、通道处挤满了人,纷纷学习如何让科学教育更上一层楼。
活动现场。赵瀚宇摄
据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学教研员邵发仙介绍,此次展示了部分在重庆市第十届小学科学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优秀课例。
“我们采用现场课而不是赛课时的录像课,一方面是为了让研讨更具现场感,另一方面也再次磨砺获奖教师在课堂生态变化时的应变能力,反复锤炼教师激发、关注并回应学生真实想法的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邵发仙说,在新的科学课堂社会性学习语境中,教师的教学可能遇到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我们在开展思维型科学探究实践过程共同面临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关注这些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加深科学教师对思维型教学的理解,从而提高城乡科学教师的教学素养,真正实现城乡科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邵发仙认为,为解决我国基础研究缺少“从0到1”原创性成果的问题,基础教育也要积极行动。重庆市思维型教学探索已有10多年,邵发仙希望通过此活动,让学生们在小学时便打好科学基础,养成创造性人格,对事物始终抱有好奇心,对世界始终抱有表达意愿,在学生心中埋下理论创新、科学探究的种子。
此次活动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重庆市江津区教师发展中心、重庆市江津区滨江四牌坊小学承办。
江津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何世忠提到,江津历来重视教育。今年江津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品质提升工程”,以“大概念统领的活力课堂”为切入点,落实课堂提质行动。
据重庆市江津区圣泉学区党总支书记、主任,江津区滨江四牌坊小学校党总支书记邹权伟介绍,学校已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角度切入,开发以提升科学素养为导向的生活化科学实践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