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6日 星期五1111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报道 > 详情

马鸣谦:写作本意是爱 孩子带给我无限创作灵感
来源:重庆科技报 时间:2023/01/16 点击量:584 作者:姜雅娟


  马鸣谦作客“作家榜签售会”。(受访者供图)
  

本报讯 (通讯员 姜雅娟)“孩子带给我无限的创作灵感,女儿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近日,小说《双城记》的译者马鸣谦,参加上海闵行莘庄和作家榜母公司大星文化联合举办的“作家榜签售会”讲述文学创作和亲子故事。

  失败并不可怕 挫折能给人带来前进动力

  成为专业作家、译者之前,马鸣谦曾有过多年商界经历。人生中的大转向发生在36岁那年,他的公司丢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外投资项目,当时对他打击非常大。于是,他决定转行,重拾在少年时就热爱的文学梦。

  转型之初,为了保证在四五年的时间内不会因为生计所迫而中断文学创作,马鸣谦卖掉了苏州的一套房,还拟定了一个“十年写作计划”,并每年更新计划。马鸣谦将翻译著名英国诗人奥登的作品作为他的第一个目标,因为奥登的诗歌翻译难度很大,马鸣谦想做一次翻译上的挑战。“要做就做难度大的,做别人没有完成或做不了的事情,而且还要比别人做得好、做得持久。”

  “起初挺困难的,摸索了很长一段时间。”马鸣谦甚至有些后怕。“如果知道后面难度这么大,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也许,我不会作出这样的选择。但是,幸亏我选定了这个目标,并一直坚持了下来,才有了今天。”

  提倡平衡的文化观念 把孩子当成第一读者

  “最近几年,我有一个创作、思考方面的方法论,叫作‘古今中西并持。’”马鸣谦说,现实中,我们往往把古代和现代的、中国的和外国的弄成两组对立的概念,其实,这种文化心态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比较失衡的。他认为文化要多元发展,在文学创作中,对于中外文化都要进行研究和探索。

  说到少儿文学出版,马鸣谦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我们中国从来不缺乏优秀的少儿文学作者,最重要的是必须构建一个良好的出版环境。我为什么要给女儿写一本中国式的童话书,原因也是她从小到大读了太多的国外引进版童书,我作为中国作家,都觉得有些羞耻。为什么我们不能多创作一些好的作品提供给少儿读者阅读呢?我们的出版社应该多关心我们的下一代。”

  “我们国家的文化历史资源太丰富了,在写作上一直没有被严肃地对待。换一个角度来讲,这也意味着背后存在很多开拓的空间。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我们不缺少写作的素材,而是看你怎么选材。”说到文化自信,马鸣谦强调:“我们做媒体的、做出版的、做文学创作的,特别是做文化教育的人,要特别关注少儿读者这个群体,要让孩子们从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这个工作是在塑造一个国家的未来。”

  写作本意是爱 善与真需要人一生去探索

  “孩子是我生命中的礼物。”马鸣谦的女儿,小的时候很喜欢听故事。两岁时,每天晚餐前都要马鸣谦讲一个故事,才肯乖乖吃饭,而且故事的女主角必须是她本人。

  女儿7岁生日时,马鸣谦许愿:要在女儿读小学一年级时,给她写一本能让她咯咯发笑的书。这就是奇幻冒险故事《铃铛仙童》。虽然父亲是个作家,但是,女儿并不喜欢写作,而是更喜欢画画。马鸣谦很尊重女儿,所以这本童书他负责写故事,女儿负责画插图。

  两个月的时间里,他和女儿几乎每天都会开“编写会”,讨论故事的走向和插画的构思,然后各自分工完成。最后,马鸣谦和女儿共同完成了童话《铃铛仙童》。其中,让马鸣谦最欣慰的是,女儿亲手画出了全书的四十多张插画。

  童心就是善与真,但是他认为保持童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简直可以说比登上珠穆朗玛峰还难。马鸣谦在《铃铛仙童》的寄语中写道:“写出这个故事,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写作的本初意义‘爱’,因为伴随爱而来的必是善与真,而后两者需要我们以毕生的热情持续地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