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6日 星期五1111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前沿 > 详情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亮相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23/05/30 点击量:1187 作者:


529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举行。

 

景海鹏同志简历

 

景海鹏,男,汉族,籍贯山西运城,中共党员,博士学位。196610月出生,19856月入伍,1987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陆军少将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司令部领航主任,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1月入选为我国首批航天员。曾任陆军某部队副部队长,航天员大队大队长、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20089月,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航天功勋奖章”。20126月,执行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并担任指令长,同年10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二级航天功勋奖章”。201610月,执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并担任指令长,同年12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一级航天功勋奖章”。2017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八一勋章”。2018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颁授“改革先锋”奖章。2021年,被评为第八届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20226月,入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并担任指令长。


朱杨柱同志简历

朱杨柱,男,汉族,籍贯江苏沛县,中共党员,博士学位。19869月出生,20059月入伍,2006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陆军上校军衔。曾任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副教授。20209月,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20226月,入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桂海潮同志简历

桂海潮,男,汉族,籍贯云南施甸,中共党员,博士学位。198611月出生,2020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209月,作为载荷专家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20226月,入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我国瞄准北京时间530931分发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在29日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的。

 

林西强说,经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530931分发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和桂海潮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航天员景海鹏先后参加过神舟七号、九号、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朱杨柱和桂海潮都是首次飞行。

 

“目前,空间站组合体状态和各项设备工作正常,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和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产品质量受控,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地面系统设施设备运行稳定,发射前各项准备工作已就绪。”林西强说,按计划,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

 

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首秀”

 

林西强介绍,经过两年多的刻苦训练,目前我国第三批航天员已完成既定的训练内容,通过飞行资格评定,均具备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和条件。我国第三批航天员包括7名航天驾驶员、7名飞行工程师、4名载荷专家。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新人’入选飞行乘组,接续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后续飞行任务的中坚力量。”林西强说。

 

神舟十六号乘组是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迎来的首个飞行乘组,首次包含了“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3种航天员类型。

 

林西强介绍,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由1名首批航天员和2名第三批航天员组成,其中第三批航天员是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也是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次飞行。航天员景海鹏是第四次执行飞行任务,也将成为中国目前为止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林西强表示,航天驾驶员景海鹏和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来自航天员大队,主要负责直接操纵、管理航天器,以及开展相关技术试验。载荷专家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教授,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在科学、航天工程等领域受过专业训练且具有丰富操作经验。

 

自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20226月确定以来,3名航天员全面开展了8大类200余项任务强化训练及准备。面向工程新阶段更大规模的在轨应用任务,他们重点加强了空间试()验项目、空间站组合体管理和载荷出舱等训练。首次执行任务的2名第三批航天员,在乘组共同训练基础上,通过加强重点科目训练,进一步提升了操作和适应能力。目前,3名航天员均为执行任务做好了全面准备。

 

神舟十六号乘组有6大类任务

 

林西强表示,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驻留约5个月,计划于今年11月返回东风着陆场。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将常态化实施乘组轮换和货运补给任务,乘组的在轨工作安排也趋于常态化,主要有6大类任务。

 

一是驾乘载人飞船交会对接和返回,辅助货运飞船、巡天望远镜等来访飞行器对接和撤离,确保人员物资正常轮换补给。

 

二是对空间站组合体平台的照料,包括飞行器状态设置、在轨物资管理、平台设备维护巡检、舱内外设备安装、载荷进出舱等工作,确保空间站平台安全稳定运行。

 

三是乘组自身健康管理,包括健康状态监测、在轨锻炼训练等,确保航天员在轨健康工作生活。

 

四是进行在轨实()验,利用空间站舱内外应用设施开展大规模科学研究与应用,确保发挥空间站应用效益。

 

五是开展科普及公益活动,包括天宫课堂太空授课、公益视频拍摄等,最大化发挥空间站综合效益。

 

六是进行异常情况处置,包括在轨故障的应急处置,对故障设备进行在轨维修更换,必要时通过出舱活动进行舱外维修作业,确保空间站能够长期稳定运行。

 

神舟十五号乘组创多项纪录

 

林西强介绍,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即将返回地球,目前在轨工作生活181天,各项在轨工作进展顺利,已圆满完成4次出舱活动任务,成为执行出舱任务次数最多的乘组。

 

20221129日,神舟十五号飞船发射入轨。林西强说,除圆满完成4次出舱活动任务外,神舟十五号乘组还开展了多次载荷出舱任务、8项人因工程技术研究、28项航天医学实验,以及38项空间科学实()验,涵盖了生命生态、材料科学、流体力学等,获取了宝贵的实验数据。

 

“目前,他们正在紧张有序开展神舟十六号乘组进驻和神舟十五号飞船返回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林西强表示。

 

空间站基本构型将升级

 

林西强介绍,我国将充分利用空间站目前已配置的舱内实验柜和舱外载荷,以及巡天空间望远镜等设施设备,滚动实施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空间新技术与应用等4个专业领域近千项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促进我国空间科学、空间应用、空间技术全面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工程近地轨道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我国将统筹载人月球探测任务,研制可重复使用的新一代近地载人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近地载人飞船;为进一步支持在轨科学实验、为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将适时发射扩展舱段,将空间站基本构型由‘T’字构型升级为‘十’字构型。”林西强说。

 

我国计划开展多项月球科考

 

“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启动实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林西强说。

 

林西强表示,近期,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启动实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开展月球科学考察及相关技术试验,突破掌握载人地月往返、月面短期驻留、人机联合探测等关键技术,完成“登、巡、采、研、回”等多重任务,形成独立自主的载人月球探测能力。

 

林西强说,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计划今年年底前完成全部选拔工作。按照初选、复选、定选三个阶段组织实施,计划选拔1214名预备航天员,包括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等三类,并首次在港澳地区选拔载荷专家。

 

林西强在会上还表示,“十分期待并欢迎国外航天员参加中国空间站飞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