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6日 星期五1111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少年科普 > 详情

守正创新做好青少年科普教育
来源:重庆科技报 时间:2022/12/08 点击量:1050 作者:万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科普活动是满足公众对美好生活需要、培育创新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普及(以下简称科普)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而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是一个基础中的基础工程,对科技强国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多方联动 一体化协同

  目前存在重科技创新、轻科技普及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亟须完善多方协同联动机制,具体来说,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履行科普工作领导责任,进一步完善适应中小学不同阶段的梯度进阶科普体系,加大科学教师队伍的规划及培养力度,鼓励师范大学及有条件的理工类大学积极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统筹规划区域内科普教育工作。二是地方人社局、教委、科协、科技局等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制定与科普相关的职称评审、科普项目经费、人才称号、评奖配套激励政策,在课题成果验收中列出科普转化考核指标,激发科研人员的科普转化意愿。扭转重挂牌,轻建设的现象,建立科普基地动态投入考核机制,确保国家政策落实到位。三是科普机构(科普场馆、科普基地、专业传媒)与科普产业上下游企业要着力构建区域科普平台,搭建展示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平台,变活动化科普为常态化科普。促进知识转移共享,形成家庭、社会、专业机构合作的科普共同体生态网络。四是各类大中小学校和科研机构、科普产业企业间要打通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的一体化通道,生成科普创新链,形成科技资源科普化链条。

  突出重点 规范化建设

  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要着力培养青少年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科学的认知,三者是一个相互促进、不断提高的“螺旋式上升”循环。而不仅仅是激发好奇心,实现科学知识的简单传递,更多的是提升科学思维认知和探索发现问题等高阶素养的培养。科普教育重点是解决“谁来教”“教什么”“不会教”三个核心问题。一是要汇聚活跃在科学传播一线的各行各业的院士专家学者、学校专职科学教师、科技媒体(自媒体)专业人员、探险者,通过建立科学普及能力标准认证制度,建立多元化的高素质科普教育教师队伍,构建科学教育生态系统。二是把握好学校教育落实双减的契机,完善“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中的科普教育板块,鼓励学校科学及数学、物理等学科教师针对国家课程标准,联合科技人员自主开发与学科教学内容融合的标准化特色校本STEAM课程与教材,经审定后上传平台予以认定资助并进行监管。三是建立科普产品准入机制,借助科普场馆、科普基地、专业传媒,生产专题化的“精尖新”科普课程自助式数字资源包,进行市场化运作,让不同类型学校自由采购,尤其可以弥补农村科学课程教学的短板。四是要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全过程,搭建中小学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四位一体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师交流互动平台,可以跨时空进行学术交流、实际科研项目参与,推动专任科学教师职业发展。

  创新载体 数字化传播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被应用于科普教育之中。随着VR、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普元宇宙应运而生。作为“数字时代原住民”“新媒体土著”的新世代青年,对新技术形态尤为敏感,因此需要创新科普传播形式。一是构建数字孪生体,实现实体科技馆以及博物馆等与“元宇宙”虚实联动,运用VR、AR、5G等数字技术,创设出跨越虚拟与现实的三维体验与立体场景,构建场景式、探究式、沉浸式数字化科普场馆,通过虚拟数字人(meta human)在科普元宇宙中以3D 实时交互形象扮演“AI 讲解”角色,提供元宇宙目的地导览服务等,提供数字藏品、云展览和直播,打造“永不闭馆的科普场馆”。二是立足元宇宙,积极推动科普产业融合数字化转型。促进科普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科普产业企业加大对数字技术的研发,与大学科研院所、科学家合作扩大优质科普产品供给,开展云科普等新形式,推动形成贯穿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科普产业传播新模式。三是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科普内容创作的多元协作和去中心化激励科普内容产出。科普元宇宙平台提供沉浸式的内容创作(包括科幻小说)体验,通过人机交互多元协作,丰富创作内容,通过去中心化的自治组织(DAO) 可以激励参与者并对有关创作内容进行认证和确权。

  文明互鉴 国际化合作

  中国科普应以互学互鉴、互惠共享为理念,在积极应对全球性挑战中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是积极搭建国际青少年科普交流平台。持续办好“一带一路”科普场馆发展国际研讨会、中国国际科普论坛、国际青少年科普大会等活动,打造国际科普品牌。二是完善国际科普交流机制。成立青少年科普国际联盟,主导建立线上国际科普资源合作平台,聚焦考古、海洋探险、宇宙、航空航天、基因技术、病毒、机器人等世界青少年关注的主题,通过建立线上国际科普交流合作平台,实施国际科学传播行动,整合国际科普资源,传播中国声音。三是引进重点领域国外优秀科普成果,推动我国科普作品的创作水平不断提升。四是积极拓展青少年国际科研合作,开拓国际视野,实现跨国分工合作、跨国成果转化。

  (作者系重庆市创新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重庆科技学院教授、重庆市院士专家科普讲师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