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6日 星期五1111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智库专刊 > 详情

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赋能新质生产力“四极”
来源:重庆科技报 时间:2024/06/11 点击量:823 作者:王霜 严双琪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致力于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高度契合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与实现路径。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赋能新质生产力增长极、带动极、辐射极、引领极(以下简称“四极”),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奋力迈进的必由之路。
  打造新质生产力“智领未来”增长极
  构建智能制造产业集群能够有效促进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人力资源、信息数据资源等资源的协同融合发展,有助于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培育“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增长动能,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智领未来”增长极。一是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当前“智领未来”亟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以创新为产业发展赋能,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举措和根本支撑。二是以固链、补链、延链、强链夯实产业基石。对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简称“四链”)融合堵点,采取精准措施增强韧性,强化全链条要素配置。在创新上建立层级式国家创新体系、在资金上完善多元化投融资链条、在人才上培育全方位科研与产业人才梯队。三是精进深度融合机制实现“四链”无缝衔接。政府应着力构建协调统一的“四链”融合价值评估、风险控制、绩效考核及成果共享体系,旨在从根源上破除体制机制层面的隔阂与阻碍,进而推进“四链”的深度融合与高效运转。
  打造新质生产力“智领未来”带动极
  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带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加速渗透融入实体经济的各个生产环节,形成“以点带面+以面带全”辐射引领模式,激发智能制造业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头羊功能”与“鸿雁效应”,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智领未来”带动极。一是加快培育本土“链主”企业。本土智能制造产业集群“链主”企业是引领产业链实现自主可控的“领头羊”,依托敏锐的市场嗅觉、强大的市场号召力以及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促进产业链协同有序发展,带动产业链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二是强化集聚与协同效应。加快促进特定区域形成紧密的合作与协同创新网络,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示范区行业标杆,有助于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和成本降低,从而进一步壮大集群规模。三是紧抓数字化转型机遇。积极引入先进的数字技术,提高企业数字化动态能力,同时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体系,通过对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应用,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并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打造新质生产力“智领未来”辐射极
  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和市场辐射力,可以吸引周边与产业链相关的众多上下游企业聚集,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经济生态,产生的高附加值能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生产力革新,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智领未来”辐射极。一是厚植土壤要素及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根据我市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科学规划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引导企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以规模效应和集群优势提升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国际影响力。二是构建激发民营企业参与“智领未来”的营商环境。我市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和风险,提高其参与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实际案例和成果展示,向民营企业展示智能制造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潜力和优势。三是充分考虑企业异质性精准制定扶持政策。对初创企业提供创业孵化服务、设立专项资金、简化注册流程等政策;对成长型企业提供市场拓展支持、加强产学研合作、提供融资支持等政策;对成熟企业提供国际化支持,鼓励其进行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支持其开展智能制造相关的重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
  打造新质生产力“智领未来”引领极
  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融合的产物,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和协同合作驱动实体经济高效高质可持续增长,能够构筑“中国制造”在全球新一轮发展中的竞争新优势,形成中国特色先进制造经验,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智领未来”引领极。一是致力打造新质生产力“中国制造”策源地。我市应充分发挥我国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的先天优势,推动制造业向更高层次的智能制造水平跃升。对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巩固与加强,将深刻影响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格局,为我国制造业的强盛注入新的活力。二是明确“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政策导向与价值主张。根据《重庆市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我市将以“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目标,高度契合“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积极打造应用场景试验场。为进一步推进“制造强市”战略方针,未来我市应继续深化这一战略。三是加大“启明星”“北斗星”培育力度。我市应鼓励市内重点工业企业、金融企业等剥离信息化部门组建软件企业,支持大型软件企业内部孵化成立专业软件子公司,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同时,还支持有条件的软件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资本运作等方式做大做强,支持“启明星”“北斗星”软件企业挂牌上市,进一步落实“满天星”行动计划。
  (作者王霜为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严双琪为南安普顿大学博士研究生。本文为重庆市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供应链金融科技赋能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协同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